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,犹如一颗隐藏在身体内的“不定时炸弹”,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威胁。不过,随着医学的发展,中西医结合在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上展现出独特的优势,为攻克这一难题带来了新的希望。
一、认识慢性心力衰竭
慢性心力衰竭并非特指某一种疾病,而是各种心脏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后,心脏的收缩和/或舒张功能出现障碍,导致心输出量下降,不能满足机体组织代谢需求的一种临床综合征。它就像是一台老化的水泵,无法将足够的血液输送到身体的各个角落,进而引发一系列症状,如呼吸困难、乏力、水肿等。常见的病因包括冠心病、高血压、心脏瓣膜病、心肌病等。在我国,随着人口老龄化以及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上升,慢性心力衰竭的患病率也在逐年增加,因此,提高对它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刻不容缓。
二、西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
西医治疗心衰主要采用药物治疗、器械治疗和手术治疗等多种手段。治疗目标是改善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,预防或逆转心脏重构,减少再住院,降低死亡率。药物治疗是基础,例如肾素-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,它们能有效改善心脏的血管环境,减轻心脏负担。β受体阻滞剂可降低心率、减少心肌耗氧,让疲惫的心脏得到一定程度的“休息”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则能对抗醛固酮引发的不良影响,进一步稳定心脏功能。利尿剂在缓解水肿方面效果显著,能快速减轻患者因液体潴留而产生的不适。SGLT2i能降低症状性HFrEF患者的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死亡率、缓解心衰症状、改善身体机能和生活质量评分。在非药物治疗方面,心脏再同步化治疗(CRT)为心脏收缩不同步的患者提供了新的希望,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(ICD)则像一个忠诚的卫士,时刻警惕着致命性心律失常的发生,在关键时刻挽救患者生命。
三、中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
中医将慢性心力衰竭归属于“心悸”“怔忡”“水肿”“喘证”等范畴,认为其发病与心、肺、脾、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。其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,本虚以心气虚、心阳虚为主,可累及肺、脾、肾等脏;标实主要为血瘀、水饮、痰浊等病理产物阻滞。 心肾阳虚者,真武汤可温阳利水;气阴两虚时,生脉散合炙甘草汤则能益气养阴。中药注射剂如参附注射液在急救中可回阳救逆,丹红注射液能活血化瘀。中成药治疗方面芪苈强心胶囊可能通过改善氧化应激、抗心脏适应不良性肥大、心肌细胞凋亡以及促炎和促纤维化途径发挥对心血管有益的作用。对于已接受指南推荐的标准抗心衰治疗的EF值降低的心衰患者,联合应用芪苈强心胶囊12周可显著降低NT-proBNP水平,改善NYHA心功能分级、心血管复合终点事件(死亡、心脏骤停行心肺复苏、因心衰入院、心衰恶化需要静脉用药、卒中、心衰恶化患者放弃治疗)、6 min步行距离以及生活质量。此外,有研究显示缺血性EF值降低的心衰患者在标准抗心衰治疗基础上接受芪参益气滴丸治疗6个月后,可显著提高6 min步行距离和生活质量。针灸推拿也不示弱,针刺内关、神门等穴位,按摩特定经络穴位,可疏通经络、调和气血,助力心脏功能恢复。
四、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独特优势
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衰可以充分发挥中医和西医的优势,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治疗。在急性发作期,西医药物治疗可以快速控制症状;在缓解期,中医手段则可以进行长期调理和预防复发。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灵活调整治疗方案,实现个体化治疗。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,患者的心脏功能得到显著改善,生活质量得到提升。
五、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日常护理与康复
1. 生活方式调整
• 饮食宜低盐、低脂、清淡易消化,控制水分摄入,避免暴饮暴食,戒烟限酒。多食用富含维生素、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的食物,如新鲜蔬菜、水果、全谷物等,以保持大便通畅。
• 注意休息,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,但也应适当进行有氧运动,如散步、太极拳等,以增强体质,提高心肺功能。运动应循序渐进,根据自身情况调整运动强度和时间。
• 保持良好的心态,避免情绪激动和精神紧张,可通过听音乐、阅读、与他人交流等方式缓解心理压力。
2. 定期复查
患者应按照医生的嘱咐定期到医院复查心电图、心脏超声、血液生化等指标,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。同时,要注意观察自己的症状变化,如出现呼吸困难加重、水肿复发、心悸等症状,应及时就医。
中西医携手应对慢性心力衰竭,是现代医学治疗模式的典范。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并做好日常护理,定能在这场与疾病的战斗中取得更好的结果,重新拥抱健康生活。